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的成立與歷史(1)財團法人理化學研究所的成立1917年3月為日本科學技術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“理化學研究所”誕生了,日本科學史上從此揭開了嶄新的一頁。理研創設了革新的研究體制,在此后的科學史上不僅留下了璀璨輝煌的功績,在新產業的開創及培養上也留下了偉大的業績。這些是由以被稱為“理研三太郎”的長岡半太郎(物理學)、本多光太郎(磁性物理學)、鈴木梅太郎(農業化學)為代表,真島利行(有機化學)、大河內正敏(制造武器學、經營者)、寺田寅彥(物理學)、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湯川秀樹(理論物理學)及朝永振一郎(理論物理學)、坂口謹一郎(發酵微生物學)等許多的優秀人才完成的。財團理研的誕生由高峰讓吉的倡導開始。1913年,從美國回國的工學博士、藥學博士高峰讓吉認識到今后的世界將是理化學工業的時代。他主張如果日本期望通過理化學工業興國,則必須設立基礎的、純正的研究理化學研究所,呼吁設立“國民科學研究所”。
英國國家物理實驗室(簡稱NPL)英國的國家物理實驗室,是英國歷史悠久的計量基準研究中心,創建于1900年。1981年分6個部:即電氣科學、材料應用、力學與光學計量、數值分析與計算機科學、量子計量、輻射科學與聲學。
貝爾實驗室原名貝爾電話實驗室,成立于1925年,是一所最有影響的由工業企業經營的研究實驗室。主要宗旨是進行通訊科學的研究,有研究人員20000人,下屬6個研究部,共14個分部,56個實驗室,每年經費達22億美元,其中10%用于基礎研究。除了無線電電子學以外,在固體物理學(其中包括磁學、半導體、表面物理學)、天體物理學、量子物理學和核物理學等方面都有很高水平。貝爾實驗室的經驗很值得注意。工業企業對科學研究,特別是對基礎研究的重視;開發和研究二位一體;領導有遠見有魄力,善于抓住有生命力的新課題,這些都是有益的經驗。
19世紀末20世紀初始,曾在低溫實驗的研究方面開展過一場世界性的角逐,在這場轟動的科壇競賽中,處于領先地位的是位于荷蘭一座小城的萊頓低溫實驗室。
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。在物理學的發展過程中,實驗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。要進行物理學研究就離不開實驗,要進行物理實驗就必須具備實驗的基本條件,作為物理學研究的基本場所--實驗室,自然是進行物理實驗的必備條件。截止目前,世界上涌現出了不少令人矚目的實驗室,從這些實驗室走出了很多科學精英,創造了許多科學成果。基于此,本欄目將陸續推出有關著名物理實驗室的系列介紹,旨在使廣大物理教師了解這些實驗室的發展歷程、主要成果以及所培養的科學精英,與此同時,也可為諸位老師提供必要的備課資源。